新华社合肥8月10日电题:带领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strong><\/p>
开栏的话:<\/strong>党的十
新华社合肥8月10日电题:带领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strong><\/p>
开栏的话:<\/strong>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广泛深化沟通。总书记的暖心问好、热心鼓舞、殷殷嘱托,为我们猛进新征途、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壮精神力量。即日起,新华社开设“紧记嘱托建新功”栏目,推出系列报道,采访各行各业人士,听他们叙述紧记总书记嘱托,苦干实干建新功的新时代斗争故事。<\/p>
新华社记者陈诺、姜刚、刘晓宇<\/p>
2011年4月,时任中共中心政治局常委、中心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安徽调查时来到太和县张槐村,向种粮能手徐淙祥了解小麦栽培状况,鼓舞他持续攻关小麦高产关键技能,为国家粮食生产多做奉献。<\/p>
本年夏天,徐淙祥种的小麦亩产再创新高,他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报告丰盈的好消息。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回信说:“得知你家栽培的小麦喜获丰盈,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快乐。”回信中,总书记“期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活跃使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阔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同为国家粮食安全奉献力量”。<\/p>
<\/p>
在安徽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栽培专业合作社,徐淙祥(右)和儿子徐健(中)、孙子徐旭东调查行将收成的麦穗(2022年6月1日摄)。新华社发(徐旻昊 摄)<\/p>
月亮还悬在半空,天没有透亮,晨风掠过郊野,送来一阵清凉。明晃晃的车灯由远及近:清晨5点,徐淙祥骑着电动车下地了。<\/p>
“这段时刻旱得很,庄稼又是最需求水和肥的时分,一天不下地看看,我心都拎着。”老徐说。<\/p>
虽然本年小麦的好收成给老徐一家的好日子托了底,但这位老把式对新一茬庄稼的挂念一点点未减。<\/p>
说着话,老徐沿着窄窄的田埂走进玉米地。玉米正值抽穗。老徐大半个身子埋在玉米丛里,把叶片捧在手心,又把头探向玉米秆底部细细调查。他还不时从腰包中掏出小簿本做记载。<\/p>
汗珠从老徐斑白的两鬓冒出来,顺着脸上的“沟壑”往下淌。他长出了一口气:“长得好着呢!”<\/p>
天边逐渐泛白了,也许是穿戴白衬衫的原因,老徐的皮肤看上去乌黑乌黑的。<\/p>
<\/p>
这是在安徽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栽培专业合作社拍照的麦田丰盈现象(2022年6月2日摄)。新华社发(徐旭东 摄)<\/p>
夏粮早已归仓,新一茬庄稼是老徐心头的“宝物”。“本年夏种,我在实验田里种了16个新种类玉米,还有100亩地在实验套种大豆和玉米。”<\/p>
顺着老徐手指的方向,只见远处抽穗的玉米和开花的大豆交织摆放着。“良种配良法,才有好收成。大豆能固氮养地,地更有劲儿,还能少用化肥。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收入必定错不了。”老徐说。<\/p>
日头升高了。老徐从地里出来,脚上沾满了泥,衬衫也湿透了。他用手抹了把汗,从车篮子里拎出一个塑料水杯,猛灌了几口浓茶,又从塑料袋里掏出菜饼,坐在车座上就着蒜瓣有滋有味地吃起来。<\/p>
谈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老徐乐滋滋地说:“总书记劳累国家大事,那么忙还给我回信,我打心里感到当农人、种粮食很荣耀、有奔头。总书记的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心里都暖洋洋的。不论素日里有多累,一想到总书记的嘱托,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劲!”<\/p>
50多年前,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卷起铺盖回了村。他心里深思:不能像老一辈相同任由庄稼种在地、收在天,自己读了不少书,不信就干不出个名堂来。<\/p>
从此,徐淙祥手上常常捧着农业科技书,还四处向农技专家拜师学艺。只要在田间地头网罗到新种类,他就像宝物相同种到自己家的地里。<\/p>
就这样,徐淙祥硬是从一个“外行人”成了乡农技站站长,还被破格晋升为高档农艺师,成了当地响当当的种粮能手。<\/p>
<\/p>
徐淙祥在安徽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栽培专业合作社调查小麦样品(2022年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p>
“说句真心窝子的话,这些年,但是赶上了种粮的好时分,乡亲们劲头更足了。”老徐说,“好方针一个接一个,土地流转让我种的地到达1200多亩。种粮补助更高了,最低收购价也提高了,还有农资补助呢。”<\/p>
已是中午,徐淙祥身边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他们是县里农业广播电视校园的学员和村里的乡亲们。<\/p>
“老徐,你快给看下,我这个玉米叶子怎样那么干巴?”<\/p>
“徐教师,种大豆,行距多少能高产?”<\/p>
徐淙祥从田里拔出两株大豆,给我们讲起来。<\/p>
“找上门来学技能的人多着呢,带着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别提成就感有多大了。”老徐说。<\/p>
现在,徐淙祥正安排着参加筹办阜阳市种粮大户协会,建立线上、线下渠道,让农业技能传得更广。<\/p>
<\/p>
在安徽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栽培专业合作社的高产攻关演示田里,徐淙祥(右)和儿子徐健(左)、孙子徐旭东调查新种类大豆的出苗状况(2022年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p>
在徐淙祥的农业实验室里,“阜航麦1号”的种子被放在最显眼的方位。老徐满脸满意:“这但是坐着神舟十号飞船上过天的好种子。”<\/p>
有了好种子,老徐把自己也“种”到了农田里,每天不是在农田里调查侍弄庄稼,便是奔走在路上。“靠着好种子,本年夏收,一亩地打了1600多斤粮,又创了新纪录。”<\/p>
“在我的实验田里,像‘阜航麦1号’这样的小麦新种类种过20多个。”老徐一边比画一边说,“不是吹嘘,我抓一把小麦,就大致知道是什么种类,到麦田里转一圈就能估摸出产值。”<\/p>
正说着,徐淙祥腰间的手机响了,孙子徐旭东从实验室打来电话。“催着我把样品带回去检测哩!”徐淙祥说,儿子徐健跟他种演示田,孙子大学毕业后给他做起了科技帮手。“爷仨接力种好粮,咱后继有人啊!”<\/p>